近段時間以來,美軍在南海的“試探”行為,再一次把中美關係推向了危機邊緣,從“羅斯福”號航母戰鬥群進入南海,再到RC-135W電子偵察機和P-8A反潛巡邏機進入南海抵近偵察,無一不在中國的忍耐底線上反複橫跳。
如果說“羅斯福”號航母戰鬥群進入南海是一種對所謂“南海航行自由”的示威,那麽電子偵察機的抵近偵察便是對中國領土防衛的挑釁,而反潛巡邏機的進入,則是對海軍的軍事挑釁。

美軍之所以如此大張旗鼓的進入南海開展軍事活動,目的也是踐行拜登政府“拉攏”盟友,對付中國的策略。近年來,中美關係持續走低,確實是讓周邊心中都繃緊了弦,不管是在經濟領域還是在軍事層麵,中美兩個大國的對立加劇,也讓世界各國深感憂慮。
新加坡當地時間5月19日,新加坡總理李顯龍公開表示,如中美關係惡化對兩國及全世界均不利,中美須共同尋求合作領域。
馬來西亞前總理馬哈蒂爾認為美國、日本、澳大利亞和印度在內的“四方安全對話”國家應謹慎行事,不要激怒中國,以免引發嚴重的全球經濟反彈。
近來就中美關係表態的各國政要,紛紛指責美國在中美關係中起到的惡性作用,並且一再警告美國不要激怒中國,把全世界拖入泥潭之中。
那麽,在中美關係日趨緊張的背景下,各國又將會因為這場大國博弈受到何種影響,未來中美的走向又會走向何方?
隨著各國政要發聲,紛紛告誡美國不要激怒中國,否則將會引發嚴重後果。這一切的背後,需要縱橫捭闔,全方位分析看待。
一、針鋒相對的對立
中美關係走向對立,已經成為了當前國際公認的形勢,作為東西方陣營的兩大代表國家,在意識形態、經濟領域及軍事層麵上的對立和鬥爭,甚至一度超越了冷戰的規模。不管是在特朗普時期,還是在拜登執政時期,美國的“反華”政策都絲毫未曾脫離主線。
一方麵,美國在經濟上不斷加強對華的製裁,堅決和中國開打貿易戰,另一方麵,則是在不斷的和中國建立“對峙”軍事關係,不斷派遣海軍在南海挑起爭端,並且在台海問題上製造話題。

美國在推動與中國的對立上,可謂是態度堅決,不同的是,特朗普時期奉行的是美國單打獨鬥,而拜登時期,則奉行的是與盟友一起“聯合作戰”,但雙方一致的目標就是堅決的“反華”。
隨著疫情的不斷蔓延,美國國內矛盾的不斷激化,按照美國政府一貫的“禍水外移”的手法,必定會把國內矛盾轉嫁到國際矛盾上,在國際選一個“假想敵”,並且不斷製造假想敵對美國造成嚴重威脅的假象,以此來把民眾的不滿情緒,轉移到假想敵身上。
二、中美爭端下的惡果
美國在不斷刺激中國,加速中美對立的同時,也是在給全世界都蒙上陰影,種下無法收場的惡果,這裏主要表現在三個方麵:
首先是,對全球經濟造成重創。以美國對華為的製裁為例,從2018年開始美國便對華為著手展開了一些列的打壓行動,如果說剛開始隻是一些小打小鬧的阻擾,那麽到了2020年9月,美國對華為開始實施的全麵“斷供”。
因此,東西方陣營的本質鬥爭,就是在體製上的鬥爭,東方陣營為的是保住本土,西方陣營想得更多的是掠奪市場。
從2020年底開始,因為製裁令的影響,華為在製裁期限前,大量的下單使得各大半導體製造商隻能加足馬力進行芯片生產,但產量無法及時跟上,導致短時間無法完全交付,訂單的增多,也導致全球芯片市場出現了大麵積的產能不足。
從智能手機到新能源汽車領域,芯片產能不足的情況造成的惡果已經擴大到了其他科技領域,但是隨著訂單的完成,擴大的產能又會露出產能過剩的危害,致使芯片供過於求,擠壓庫裏的芯片越多,銷量不升反降,又將會出現大麵積的“甩賣”,最終導致芯片市場的迅速崩盤。
這對於台積電也好,三星也好,甚至是阿斯麥爾也罷,都是不願意看到的場景,特別是阿斯麥爾,一旦芯片市場出現大規模波動,就會對光刻機製造業造成致命的打擊。
第二個方麵是對國際秩序的破壞,中美的對立,在地緣政治上可以視為東西方陣營的對立,冷戰之後,東西方的代表國家已經發生了轉變,中國一躍成為美國在東方最為擔憂的競爭對手,東西方之爭其實也是體製之爭。

東方作為集權集團,會比西方所謂自由民主模式具有更堅定的執行力,更統一的意誌力,而西方所謂自由民主是建立在資本主義自由經濟模式上的,其本質是為了維護資本主義對資源和經濟的絕對控製。
因此,東西方陣營的本質鬥爭,就是在體製上的鬥爭,東方陣營為的是保住本土,西方陣營想得更多的是掠奪市場。
但是,隨著全球化的不斷發展,東西陣營對立的危害性就逐漸顯露而出,不僅是資源的掠奪會造成全球資源的緊張,東西對立造成的局部衝突也會嚴重威脅到地區安全。

全球化,就是要推動多元化,多極化的世界,徹底消除兩極世界帶來的緊張氛圍,建立全球大市場,實現經濟的共同的進步。
但是當前,美國在霸權主義的影響下,是不能容忍全球化對其經濟霸主地位造成的挑戰,美國更願意在兩方陣營對峙的情況下,奪取更多的利益,這樣不僅可以打壓小國,更可以打擊大國,直到沒有人能超越它。
第三個方麵是對地區安全的危害。中美對立勢必會惡化國際局勢。拜登上台後,繼承了前幾任總統重返亞洲的雄心壯誌。

2021年以來,美軍和印度軍方開展了隆重的聯合軍事演習,目的就在於要聯合盟友進行一些列的“抗中”作戰計劃,目的也是演練一套對付中國的戰術。
近年來,美國在南海不斷的進行軍事試探,也是在試探中國的底線,在南海區域內調動周邊國家來反製中國,僅在2021年1月,美軍就出動了70架次的偵察機抵近中國南海偵查。
這70架次隻是根據廣播式自動監視係統(ADS-B)的開源商業數據信號統計的不完全數據,而實際上的數目要更多。
當然,中國方麵的態度也很強硬,在“羅斯福”號航母經由巴士海峽進入南海時,中國方麵就派出8架轟-6K轟炸機、4架殲-16戰鬥機和1架運-8反潛巡邏機進入台西南空域巡航,而這樣的作戰編隊,模擬的正好是對航模的攻擊模式。
南海區域的劍拔弩張必然會加劇該地區的不安全感,南海周邊國家也對這樣的模式充滿了擔憂,因為一旦中美在南海爆發戰事,周邊國家必然會受到牽連。

美國著名海洋政策分析師、現任中國南海研究員客座研究員馬克ⷧ楀먥🤺在媒體上撰文:
目前中美兩國在南海的競爭焦點,聚焦在ISR能力上,如果南海地區發生衝突,包括美國在這一區域的軍事存在,以及周邊可能支持美國的國家,都會成為中國的目標而被受到打擊。
要知道,中國維護領海的決心是毫不動搖的。
這樣的戰爭陰影籠罩在周邊國家的頭上,必然會激起各國對美國這個挑釁者的強烈不滿。因此,也才會致使各國政要紛紛出來警告美國不要玩火自焚。

三、不可調和的矛盾,還是競爭之下的進步
中美當前的關係,一旦爆發直接衝突,就會引發全球性的崩盤,特別是在全球化的時代背景下,沒有一片雪花會是無辜的。因此,中美是否會爆發直接衝突,中美矛盾是否無法調和,成為了最引人關注的話題。
在中美利益衝突愈演愈烈之時,新加坡副總理兼經濟統籌部長王瑞傑在5月20日公開表示,中美兩國如果能在健全的機製下進行競爭,就能促成解決全球性問題的方案。
5月21的外交部例行記者會上,中方對此作出了回應:
中美保持健康穩定,符合兩國人民的根本利益。中方致力於不衝突、不對抗,同時也將堅定維護國家主權安全發展利益。美方應該順應時代潮流,傾聽地區國家心聲,正確看待中國,同中方相向而行,加強對話,聚焦合作,管控分歧,推動中美關係健康穩定向前發展。

那麽,中美關係的走向會是繼續走向不可調和,還是走向競爭之下的共同進步呢?就目前形勢來看,美國刺激和試探中國的行為並不會輕易放緩節奏,中美的對立短時間內也不會消失,但中美的關係並不會完全走向崩盤,其中的原因有兩個:
首先是雙方根本利益的影響。
盡管美國在不斷的刺激中國的底線,但美國也很清楚,作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的中國,與美國在經濟上有著千絲萬縷的聯係。
拋開政治因素影響,中美經貿關係的本質還是在互惠互利,雙方在利益上的深度融合,已經達到了合則利,鬥則傷的狀態。因此合作之下才是唯一的選擇。

出乎意料的是,2020年盡管受到新冠疫情的影響,全球貿易持續走低,但中美之間的貿易卻在逆勢上行,以美元計同比增長8.3%。
這充分說明,雙方在貿易上的需求已經超越了美國對於意識形態的把控,經濟貿易是體現國家利益的表現形式之一,也是最為直觀和真實的,長期以來,中國一直是美國第一大貿易夥伴,因此,如果美國徹底斬斷中美貿易線,必然會對美國自身造成嚴重的打擊。
二是霸權主義影響力的下降。
近年來,盡管美國的霸權主義不斷抬頭,在印太和中東地區大張旗鼓地搞單邊主義,但其隻是聲音大雨點小。回顧特朗普執政時期,美國並未主動發起過一場海外軍事戰爭,作為商人的特朗普一直對此沾沾自喜。
但不可否認的是,美國因為在中東地區苦心經營多年的“美式民主”已經失去了話語權,也失去了民心,這樣的結局對於美國來說苦不堪言。
一方麵是投入的金錢得不到回報,特朗普上台後指著他的前任們,在中東地區的投入頗為豐厚,已經超過8萬億美元,這樣一個龐大的非常投資,卻沒有換取等價的回報,反而讓美國在中東地區陷入泥潭,無法自拔。

另一方麵,美國的國際形象也因為在中東地區的軍事行動,而飽受國際社會的指責。
據俄羅斯媒體的報道,2013年-2017年的4年時間裏,美軍共殺死13187名平民,僅為6人作出賠償,而美軍拒絕賠償的理由居然是被打死的平民是被當地武裝分子利用,美軍不承擔主要責任。
這是一套很熟悉的美式甩鍋,隻要是被打死的,責任統統不在我。美軍在中東當地的軍事行動,有許多任務都是帶著黑色色彩的,這些見不得人的勾當也讓美國在中東地區獲取了大量的軍事情報,資源情報。
更為重要的是,美國推翻阿富汗和伊拉克政局之後,扶持的傀儡政權也並沒有非常爭氣,在多方勢力的共同內鬥下,美國人陷入了“人民戰爭的海洋”無法脫身。
因此,美國的影響力已經處於下滑的階段,此時如果美國一定要硬著頭皮來和中國直接衝突,以現有的國家實力,或許有點勉為其難了。不僅自己在國內得不到全力支持,並且在國際社會也會遭受反對。
盡管,美國多次在中國努力做好對外合作上頻頻作梗,多次挑動盟友與中國對立,甚至是威脅各國撕毀和中國的合作協議,但美國人忘記了一點,國家的友誼並不會永遠指向美國,國家的利益才是決定國際關係的重要指標。
如果美國一意孤行,讓各國拋開全球化的曆史潮流,選擇和發展對抗,選擇和中國對抗,那必然會遭受到各國的反對。
水能載舟亦能覆舟,世界各國人民的利益需要和平共處來實現,而違背這個意誌力的肯定也會被曆史所拋棄,當前考驗中美關係的時候到了,中國已經用自己的行動來證明了大國的擔當和氣度,現在就要看死要麵子的美國,是否能真正醒悟過來了。